“沉浸式”体验导医系统,给患者传达润物细无声的暖意

导医系统作为医院、医疗空间良好运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为患者提供标识与导向,满足准确性、识别性、合理性、整体性等功能特征,在与患者交互过程中实现指路与指引的基本职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医院患者求医与就诊的各环节,导医系统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患者就医的整体感受。
近年来,很多地区和医院提升对导医系统的重视程度,在实现其基础的导向功能方面颇费心思。如北京曾发布《市属医院导医标识设计指南(试行)》,推出了“胶囊”、“雀替”、“风筝”、“风车”四套标识造型及图形符号方案,供市属医院选择使用,旨在形成多种方式的立体导示系统,让患者就医不再“找不着北”。

图1 风车造型标识
图片来源:《首都医药》2014年10月(上)
随着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进一步凸显,患者对导医系统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历经从获取基本环境信息到希望获取精神引导的一个过程,规范的图标和单一导向功能的常规导医系统已经无法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医院推进高质量发展,就不是简单地整合文字、图形、色彩、空间位置及造型材质等元素,而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患者的认知情境,重视患者体验,设计出真正人性化的导医系统,缓解患者就医途中的焦虑情绪,帮助患者在脑海里形成认知地图,建立空间方向,同时展现医院的文化形象,传达医院的人文内涵。
实践中的多感官“沉浸式”体验导医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借鉴,将指引导向功能、健康宣教功能和情绪舒缓功能融为一体,结合人机交互、动态影像等现代化手段,重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浸入式体验,营造多感官、全方位、包围式的就医氛围,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有着“全美最佳儿童医院”称号的美国国家儿童医院,秉持治疗性花园的准则,设有面积为六公顷的公园和儿童花园,让患者如同置身于公园而非医院。室外大片的绿色植物和室内天然木制品的动物装饰相互呼应,将建筑与内部装饰进行全局性的整合设计,全方位地让患者感受到自然的氛围,带给患者愉悦的视觉感受,更让患者深刻体会到医院的情感关怀,更好地缓解和消除儿童的消极心理。
图2 美国国家儿童医院
图片来源:http://www.inla.cn/xinshang/f/1003491X201449188.html
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以儿童的活动和视觉感官体验为中心,在细节设计上充满童趣,丰富的插画故事场景布置在医院的每个角落,如天花板、墙面、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等,让孩子们仿佛进入乐园一样开始治疗的旅程,整体带给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就医体验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图3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
图片来源:http://egd.hk/idea/roomage/royal-childrens.html/
日本山口县梅田医院的导医系统利用标示牌给患者传递柔美的感觉,采用的是像床单和白色衣服一样可以清洗的标示牌,利用棉布材质柔化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关系。从新门诊楼起,内到“交通指示”作用的巨大标示牌也采用可清洗设计,通过拉链可以拆卸。这实际是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从人对材料的认知,挑选具有亲切感的材质,让患者在医院会产生亲切感。

图4日本山口县梅田医院
图片来源:https://www.ndc.co.jp/cn/about/company/
世界公认的权威肿瘤专科医院安德森癌症中心,医院的每个角落都挂着温馨安宁的图画,候诊室、休息室、走廊大厅营造出祥和雅趣的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即使是在登记柜台,也会展示充满爱心的励志语,如下图就在勉励患者:“总是面向阳光,就看不到背后的阴影,这就是向日葵”。医院还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信息,来辅助医院信息服务台的咨询。

图5安德森癌症中心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01017178?utm_id=0
这些“沉浸式”理念下的医院导医系统,为医院个性化服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能够大幅提升医院形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患纠纷的产生,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医疗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医院导医系统处于智能化发展阶段,目前尚处于探索期,如何将传统导医系统与新技术、新媒体有机融合,尽快融入到患者就诊流程中,未来还有更大的改进空间。

微信号|美兰德调研
新浪微博|美兰德调研